生物多樣性

行動專案

價值鏈內行動 - 營運據點 / 供應鏈

華碩營運據點的管理作為分為淡水資源管理與廢棄物管理,分述如下:

  • 淡水資源管理:

2022 年營運總部立功大樓取得 ISO 46001 水資源效率管理系統認證,並設定每年減少用水1%的節水目標。為達到水資源之有效管理,提升使用效率及減少水資源浪費,華碩在硬體及軟體上進行多項措施。用水管路加裝水表進行用水監控與分析,進而辨識改善用水效率,若有用水異常時可發出警告通知相關人員,減少用水浪費。並在企業總部設立水回收再利用設施,回收溢流水做為廁所使用、空調冷卻水及植栽維護之用。廢污水來源主要為辦公室的一般污水,且依據政府規定排入指定的污水處理系統。

  • 廢棄物管理:

華碩廢棄物分為一般事業廢棄物及有害事業廢棄物兩類。有害事業廢棄物來源主要為研發物料、廢品等,經由嚴格的識別分類與管理機制,委託給合格回收業者進行再利用。一般事業廢棄物為上述之外的廢棄物,主要為員工生活垃圾,經在妥善回收識別可再利用的材質,無法回收的部份最終焚燒或掩埋處理。自2015 年起,華碩推動企業總部零廢棄物填埋計畫,採用 UL 零廢棄物填埋( Zero Waste to Landfill, ULECVP2799) 標準以量化指標追蹤廢棄物的流向,確認廢棄物經過妥善的回收、再利用、轉化等程序,而非直接掩埋處理。

因應以上自然相關風險,華碩以導入循環經濟及透過強化供應鏈管理來降低整體價值鏈對環境的影響。

循環經濟行動與績效

產品製造階段的原物料開採造成環境衝擊,包括森林砍伐(包裝紙材)、礦物開採(金屬機殼)等,可能導致土地利用改變、棲地破壞與生物多樣性喪失。華碩透過循環經濟策略,最大化資源使用效益,減少原生物料需求,進而降低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壓力。


關鍵行動與績效

  • 循環供應鏈:著重原物料減量,導入環境友善材料(回收塑膠、回收金屬、回收紙)降低原生物料比重,並妥善管理產品中的化學物質。華碩 2024 年已主動管制超過 450 項化學物質,累積使用超過 30,000 噸環境友善材料。
  • 產品生命週期延續:採用模組化設計,提高產品可拆解性,延長產品生命週期。以法國可維修指數評定,華碩 ROG Strix G18 機型已達 8.6 分,另一個延續產品生命週期服務為「裝置即服務」(DEVICE AS A SERVICE, DAAS)以租賃代替購買,減少廢棄物。
  • 回收體系建立:2024 年全球回收服務覆蓋超過 82% 銷售市場,回收超過 12,000 噸電子廢棄物,全年回收量佔全球銷售產品總重量 13%。

供應鏈管理與績效

供應鏈製程產生的環境衝擊是華碩價值鏈對自然資本衝擊的主要來源,包括製造過程中的淡水資源消耗與廢水排放(影響水域生態)、廢棄物不當處理(污染土壤與地下水)等,直接破壞生態系統的水域、陸域、土壤三大核心要素,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與生態功能退化。華碩透過供應鏈管理策略,改善供應商環境作為,進而保護生物多樣性與自然資本完整性。


關鍵行動與績效

  • 責任礦產:華碩依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盡職調查五大原則展開冶煉廠調查。依據 RMI 組織的調查結果與歐盟 2021 年生效的《歐盟衝突礦物法規》(ConflictAffected and High-Risk Areas, CAHRAs)地區,華碩 2024 年使用金屬來自 693 家冶煉廠,冶煉廠主要位於亞洲 62.0%、次為美洲 14.8%、歐洲 14.8%、非洲 7.5%、澳洲1.0% 經調查確認皆為 RMI 組織或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 LBMA)認可合格冶煉廠。
  • 淡水資源管理:
    • 導入節水設備與技術(雨水回收再利用)、製程廢水循環使用;建立水質監測系統,提升廢水處理能力。2024 年強化供應商環境足跡調查,整體關鍵供應商排水量共處理 5,592 千噸廢水(含排水量2,808 千噸及回收水2,784 千噸),並且100% 主機板製造商提供合格廢水檢測報告、61% 的關鍵供應商已制定節水目標,將持續強化供應商水資源方面管理與合作。
    • 為深化供應商認知與行動力,華碩於 2024 年舉辦「水資源管理與減量」協輔會議,針對高用水供應商說明全球水風險趨勢,導入 WRI Water Risk Atlas(Aqueduct)工具進行區域風險評估,協助辨識營運據點之水壓力與水質風險。會議亦參照 CDP Water Security 框架,指引供應商揭露管理策略與應對行動,並透過案例與數據說明製程用水對環境的影響。
    • 淡水資源管理協輔進程:
協輔流程
盤點水資源關鍵供應商

2023年

  • 利用水足跡資料與產品製程分析,識別高用水製程與供應商群體。
  • 建立分級名單,作為後續管理與協輔對象依據。
建立風險意識與管理能力

2024年

  • 舉辦教育訓練與研習會議,傳達水資源相關法規趨勢與企業責任。
  • 結合 WRI Aqueduct工具,評估供應商營運據點所處地區的水資源壓力與風險。
  • 引入 CDP Water Security 框架,協助供應商自我評估水資源管理現況。
  • 提供風險熱點分析報告,協助供應商辨識風險源並建構應變能力。
制定減量目標

2025年

  • 依供應商營運條件與地區風險,協助其設定具體、可衡量的減量目標。
  • 導入科技改善措施(如回收處理系統、製程優化)。
  • 提供業界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s)與案例參考。
定期進度追蹤

2026年

  • 建立半年度追蹤機制,定期回報用水數據與改善進展。
  • 結合數據平台進行趨勢分析,早期識別異常或風險升高現象。
  • 廢棄物管理:確保供應商委託合格處理商處理廢棄物。2024 年華碩 100% 供應商已委託合格廢棄物處理商;14% 供應商已取得零廢棄認證;54% 供應商已制定廢棄物減量目標。

價值鏈內行動 - 營運據點與供應鏈對生物多樣性之行動

營運據點生物多樣性管理作為與績效

由於華碩據點鄰近關渡自然公園,為因應理解環境保育重要性,華碩響應環保署發起「海岸淨灘認養活動」,自 2017 年起認養新北市「挖子尾自然保留區」500 公尺海岸線。該地鄰近關渡自然公園,擁有珍貴的濕地生態,是眾多候鳥、水生動植物的重要棲息地。2024 年辦理 2 場淨灘活動,共 204 位志工參加,鼓勵同仁參與環保行動進而提高環境意識。

淨攤活動照片

供應鏈生物多樣性行動與績效

供應鏈管理作為

  • 生物多樣性議題鑑別與管理納入《供應鏈行為準則》;華碩供應商應考慮其運營造成的當地環境影響,並制定生物多樣性政策。
  • 要求供應商每季提供華碩節水績效數據、每年提供合規廢水檢測報告,取得ISO46001 水資源效率管理系統、或制定回收水目標,61% 供應商已制定水資源減量目標
  • 廢棄物:14%供應商已取得零廢棄認證;54%供應商已制定廢棄物減量目標
  • 若位於生物多樣性關鍵地點,列入年度現場稽核重點供應商。
  • 供應鏈透明度:供應商需提供詳細生產流程、生產營運管理報告、原材料來源等資訊。
  • 優先選商標準:優先選擇獲得FSC、PEFC等環保認證的包材供應商。

價值鏈外行動

大雪山中海拔穿山甲棲地改善及維護計畫


計畫緣起

台灣因地狹人稠,耕地面積有限,在農業的發展主要是以集約化經營為主;為了提升農產品的品質、產量和田間管理方便,農民採慣行農法-在農田中施用化學肥料、農藥及除草劑。然而,藉由農藥和除草劑的施用以防制作物病蟲害卻會導致化學物質殘留於農產品以及土壤中甚至透過生物累積作用,影響當地食物鏈高階物種。相較於慣行農法,草生栽培的管理,透過不使用除草劑,並較為頻繁的割草,將無妨礙之雜草保留,但有害或生長高度太高的雜草清除,以逐步減少不要的雜草種類,可降低化學物質對土地的影響。

大雪山部分區域因應政府在林地政策演變,需配合政府尋求更友善環境的耕種模式,時為林務局的林業保育署邀請具備輔導友善農業經驗的非營利組織-觀樹教育基金會合作輔導當地農民走向更為友善環境的栽種方式-草生栽培,而在進行草生栽培過程當中,陸續有農民發現穿山甲蹤跡,因此華碩與觀樹教育基金會合作,邀請屏東科技大學孫敬閔老師進行三年期研究計畫,針對選定之大雪山林道14K 至16K 及周邊國有林租地範圍,研究慣行農法與草生栽培對穿山甲的棲地品質、食物資源、活動頻度等議題,並進行當地社區穿山甲通報保育工作;此外,將透過企業力量,以線上或線下溝通渠道,宣導自然及生物多樣性重要性。

大雪山林道區域14K-16K 研究範圍

專案內容

由觀樹教育基金會引薦,與林業保育署台中分署商討專案研究方向後,華碩啟動自然正向行動計畫,並搭配林業保育署「自然碳匯與生物多樣性專案媒合平臺」政策,以自提案方式申請研究計畫,成為 2024 年首批成功提案企業之一。施崇棠董事長代表出席媒合成果記者會,提出華碩自然資本策略地圖,強調價值鏈內管理與價值鏈外行動並進決心,將透過本土瀕危物種復育及創新技術探詢回應自然正向目標、與自然和諧相處願景。

施崇棠董事長代表出席媒合成果記者會

2024 年研究主要以農民訪談及棲地調查為主,期待了解國有林租地農民世代與當地環境的關係,以及發現穿山甲蹤跡的情境及位置,以利研究團隊判定穿山甲棲地場域與草生栽培農法的關係。透過目前農民訪談紀錄,發現當地農民其家族因應日治時期開放淺山區域給予民眾務農以增加糧食或從事樟腦生產事業;國民政府來台後,開始經營林業,造就當地成為社區聚落。隨著林業保育署還林政策興起,造成當地社區居民經濟衝擊,因此農民陸續轉向自然農法或於農園增加林地種植,也因應觀樹教育基金大雪山林道區域 會的輔導陪伴,讓農民更願意配合不使用化學藥劑的草生栽培農法。

關鍵成果

而受訪聚落農民中,所有人都表示看過「穿山甲洞穴」,僅一人未曾看過穿山甲。居民穿山甲目擊比例 96%,訪談及居民通報穿山甲目擊紀錄照如下組圖所示。研究團隊甲目擊紀錄照如下圖一所示。研究團隊 2024 年專案啟動後陸續於大雪山林道14K 富山巷周邊進行穿山甲洞穴搜尋,沿馬路旁稜線附近一共發現 13 處穿山甲洞穴,如下邊相對位置示意圖,推估穿山甲棲息地區非常靠近社區。2024 年研究成果也經過林業及自然保育署驗收認證,華碩成為首批獲得生物多樣性憑證的企業。

居民通報穿山甲目擊狀況

2025 年第一季累積研究區域附近 68 個洞穴,第二季新增研究區域附近共 67 個洞,至今一共累計發現 135 個洞。除了 2 個居民通報的穿山甲洞位在慣行農法田間外,皆位於草生栽培農家範疇或農藥比例相對低的地點;而居民回報穿山甲洞穴中,發現誤認比例過高(42.86%),綜合以上兩點因素,於 2025 年 4 月 18 日安排農民進行穿山甲生態與棲息地辨識課程,課程照片如下圖所示。為增強農民對穿山甲物種的認識、緊急救傷訓練及建構通報機制,後續將繼續安排相關課程。

截至2025年6月,在案場區域共發現135個洞穴,並且架設自動相機以就近觀測穿山甲棲息狀況
自2024 年專案啟動截至2025 年第二季,共進行穿山甲洞穴調查 13 次 ,其中居民通報 7 次,檢查確認為誤報 3 次;植被調查 1 次;白蟻調查 1 次;螞蟻調查 5 次;土壤採集檢驗 1 次;架設自動相機 15 台,其中 3 台為居民通報穿山甲可能出沒路徑。因應計畫啟動不久,相關土壤植被採樣分析及化學藥劑分析將陸續進行。

農民輔導-認識穿山甲課程
孫老師團隊於大雪山14K-16K進行植被及螞蟻調查

企業生物多樣性教育宣導

鑒於自然與生物多樣性議題為新興議題且複雜,華碩身為科技領導企業,深知專案行動之餘,議題教育宣導更能發揮影響力,讓社會大眾了解自然環境、人與生態的關係。華碩在 2024 年參與林保署媒合記者會及自主舉辦 2 場實體活動,包含員工體驗活動及專案座談,另以新聞、影片、社群及內部溝通渠道展開議題溝通,更發布自然影響力評估主題報告,嫁接華碩環境管理分析及生物多樣性主題,全面性評估與管理。

【台灣穿山甲:全球穿山甲的最後希望】
紀錄片暨映後座談

為使企業同仁更了解瀕危動物穿山甲的現況及知識,舉辦以「台灣穿山甲:全球穿山甲的最後希望」為主題的紀錄片放映與映後座談活動。座談活動邀請觀樹教育基金會洪粹然執行長和屏科大孫敬閔老師為大家說明「大雪山中海拔穿山甲棲地改善及維護計畫」的初衷與計畫,吸引約 60 名同仁參加。孫敬閔老師特別分享穿山甲的生態價值。他指出,穿山甲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尤其是穿山甲跟其食物-螞蟻並不是競爭關係,而是可創造共生關係,穿山甲覓食所遺漏的螞蟻可以成為附近其他螞蟻的食物,可以活化棲地附近的生態鏈,達成生物多樣性。

論壇講者:觀樹教育基金會 洪粹然執行長(右)、屏東科技大學孫敬閔老師(左)

員工體驗
拜訪海平面下的聚落-成龍濕地參訪

雲林縣口湖鄉的成龍濕地原為農地,因地勢較低並長期過度抽取地下水,導致地層下陷。1980 至 1990 年代,颱風侵襲時造成海水倒灌,農地就此淹沒無法繼續耕種,成為濕地。林業保育署委託觀樹教育基金會與當地社區合作,定期進行濕地自然資源調查與經營管理,並持續監測成龍濕地的生態多樣性,促進成龍村的永續發展。透過觀樹基金會規劃環境教育及體驗行程,成龍溼地成為氣候變遷最佳的示範地,其中氣候調適建築-蝦董ㄟ躼腳厝,兼具防洪、高齡友善空間、節能綠建築功能,充分展示成龍村在面對極端氣候環境下,如何轉型「與水共生」。

成龍濕地參訪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