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

治理與策略

治理

永續發展委員會

為了因應永續趨勢發展,掌握與推動隨之而生的機會與挑戰,華碩永續發展委員會於 2025 年成立,由 5 位獨立董事與兩位共同執行長擔任委員,為華碩最高層級之永續管理組織,審查集團永續管理運作與執行進度每年向董事會報告。委員會下由永續中心串聯各子公司永續管理代表每季召開會議,共同針對集團性永續議題擬定行動方案與執行,供應鏈管理為其中重點議題,將要求子公司導入 RBA 行為準則,對其供應鏈進行稽核管理。

ESG 管理委員會

為了強化企業內部的橫向跨單位溝通,2022 年成立 ESG 管理委員會。委員會成員來自事業營運單位,以及設計中心、認證、行銷、業務等支援單位。透過定期溝通機制、定期分享國際永續趨勢,有效聚焦公司整體產品面、行銷面、設計面的永續議題,統整各單位永續進度、需求,集中資源整合。使資源有效配置,讓各部門能在一致的永續方向前進。針對採購供應鏈及採購,我們特別著重於實施永續採購策略,以確保供應鏈各環節均能響應當前國際法令規範及新興趨勢。通過 ESG 委員會會議,不僅增強了內部團隊對於永續發展核心價值的理解和承諾,更促使供應鏈上下游積極參與永續實踐。

永續暨綠色品質管理中心

2009 年華碩成立永續發展的專職單位,永續暨綠色品質管理中心由董事長責成執行長擔任最高管理階層,負責監管永續專案與重大性議題目標達成情形。並設有永續長作為單位管理代表,負責掌握解析全球永續脈動、管理永續政策目標和具體行動。永續暨綠色品質管理中心掌握全球永續發展脈動,分析治理、環境及社會等永續議題,結合營運核心、產品創新與服務,訂立策略性永續方向與專案推動。每年定期至董事會報告,包含政策目標、永續重點計畫與績效成果提交至董事會核示,由董事會督導推動方向和建議。針對永續供應鏈管理,永續暨綠色品質管理中心制定供應鏈行為準則,推動保護勞動人權、採購責任礦產、降低製造環境足跡管理議題。

GreenASUS & SERASUS委員會

為了在企業內部跨單位橫向協調具高度影響性的產品、供應鏈和組織營運等關鍵議題,華碩成立 GreenASUS 管理委員會和 SERASUS 管理委員會,由高階管理層指派管理代表,負責公司 ISO 9000 品質管理系統、QC 080000 有害物質流程管理系統、ISO 14001 環境管理系統等。定期向全體同仁溝通環境安全衛生及管理系統等相關資訊。委員會成員來自事業營運單位、採購、客服、行政、法務等部門,跨單位進行橫向的溝通與協調,使資源有效配置,讓全體華碩人都能在一致的永續方向努力,確實將永續與營運核心結合成為企業競爭力的一環。

策略

據IPCC 估算,全球生態系服務價值達150 兆美元,其中約有47% 的國內生產毛額的創造是由生物多樣性所產生的服務來提供。然而,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Services, IPBES)指出,經濟與社會活動是造成自然環境損失的壓力來源,而其中的驅動因子包括:土地與海洋的使用變化(Changes in land and sea use), 氣候變遷(Climate Change)、自然資源的直接利用(Direct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汙染(Pollution)、外來物種入侵(Invasive species)。企業若能將五大自然環境損失驅動因子納入價值鏈風險評估與管理檢視,將有助於減緩企業價值鏈對環境的影響。

據統計,財富 500 大企業中已有超過 80% 的企業制定減碳或淨零目標,但對針對生物多樣性議題已有訂定減少衝擊與恢復目標卻只有6%;另外,全球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於「我們參與自然資本的方法」一文中指出,超過一半的全球GDP(約58 兆美元)對自然環境具有中度或高度依賴性,但卻只有一小部分自然資本價值充分反映在市場定價中。隨著自然資本壓力加劇和相關政策法規日益嚴格,資產價格將逐步調整以反映自然相關的風險和機會。這對於策略或供應鏈重度依賴自然資本的企業而言,妥善管理自然相關風險和機會已成為產生長期財務回報的關鍵要素。

因應外部資本市場對自然議題關注度升高,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和昆明-蒙特婁生物多樣性框架(GBF)的要求,華碩啟動生物多樣性議題觀測,制定生物多樣性政策,並建立自然資本與生物多樣性策略地圖,以「價值鏈內管理」與「價值鏈外行動」雙軌並進的做法降低對環境影響及提升環境回復度。

在價值鏈內管理方面,華碩鑑別與評估營運據點及供應鏈對自然的依賴與衝擊,結合科學基礎目標網絡(SBTN)的AR3T(Avoid, Reduce, Restore and Regenerate)行動指引,透過導入氣候行動、循環經濟、強化供應鏈環境管理等措施,降低營運活動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在價值鏈外行動方面,華碩將投入瀕危在地物種復育、探詢自然相關創新技術等倡議,提升生態系統韌性,致力實現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願景。

界定自然資本影響面向與範疇

華碩鑑別價值鏈活動對自然資本的影響,依據影響來源可區分為兩大類別:自然資源折耗及環境品質質損。自然資源折耗主要來自原物料開採活動,包括礦物資源開採及森林資源利用等對自然資本存量的直接消耗;環境品質質損則涵蓋營運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包括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以及水資源使用等對環境品質衝擊。

(1)自然資本折耗:原物料開採與使用

華碩產品對自然資本的最大衝擊來自供應鏈的原物料開採,例如礦物與森林。根據自願性環保標章-電子產品環境評估工具(The Electronic Product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ool, EPEAT) 2021 年報告,電子產品含有 40 種關鍵金屬,以筆電為例,金屬礦物占原料比例約 70%,桌機更高達 79%。這些金屬開採對自然環境造成大規模破壞,改變地形地貌、影響景觀,並嚴重破壞當地生物多樣性平衡。研究顯示,上游採礦業對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 6%,伐木業更高達 11%,影響來源主要是自然資源過度開發與土地使用改變。

(2)環境品質質損:價值鏈活動對環境衝擊

華碩營運活動對環境產生的直接負面衝擊,主要包括溫室氣體、水污染及固體廢棄物排放,這些污染直接影響自然棲地品質,惡化生物生存條件。根據德國自然保育協會《The Biodiversity Imperative for Business》與BCG 研究,製造業因營運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壓力指數為 7%,影響來源包含土地使用改變、氣候變遷與環境污染。另一方面,水資源多寡對電子製造業的風險逐年上升。《2023年聯合國世界水發展報告》預估,2030 年全球近半人口將面臨嚴重缺水壓力,2050 年城市缺水人口將是 2016 年的兩倍。極端氣候加劇水資源波動,全球均溫每升高1°C,水資源就減少20%。此外,2001 年至 2018 年,近 3/4 的天災都和水有關。國際自願性環保標章EPEAT 和TCO 已開始加強水資源管理要求,推動電子業供應鏈採取更積極的水資源管理措施。